民国时期,南通的澡堂子都有哪些?

在清朝末年,南通稍微大点儿的集镇上都有澡堂子,不过都很简单。直到民国9年(1920),南通城在长桥西南边健康路上开了个“不垢池”,算是南通比较大的一家澡堂子。不垢池开业的时候,张謇还写了一副“与其洁也,蠲之浏如”的联语,“蠲”是免除、去除的意思,“浏”的本意是指清澈、清爽。意思就是要想身上灵泛(南通话,意干净)就洗澡,脏东西去掉了就清爽了。

到了民国20年(1931),南通城里的澡堂子多了起来,有大保家巷的“第一池”、东牛肉巷的“遇仙池”、桃坞路的“跃龙池”、西门端平桥东北的“浴德池”、西大街彭家巷口的“新泉池”、跃龙桥北的“大新池”、西牛肉巷的“改新池”、仓巷的“汇泉池”、南门的“不垢池”、东堂子巷的“福兴池”、唐家闸的“三新池”、天生港的“天生池”等。这些澡堂子的门口或者巷子口都要挂盏灯笼,后来改成了电灯,灯亮了表示“开汤”(即营业)。澡堂子里头有擦背、修脚、捏脚、敲腿等服务,除了擦背有专人服务外,其余几项都是“堂口”顺带做的。

这些澡堂子虽说条件一般,不过总有两个池,有的还有三个池,按次序是头池、二池和大池。烧好的蒸汽是直接通到头池里的,所以水是滚烫溜心,当然人是不能够下去洗的。头池上铺有木头格子,有腰疼背疼的往上头一躺、一烀,蛮“帅意”(南通话,意“惬意”)的;有脚丫风的,还喜欢在头池里拉拉“二胡”(南通话,形容烫脚丫)“煞煞”痒。另外,假如谁家新买了藤椅或者竹榻,也放在头池里烫烫,能够把竹椅里的小虫儿烫死了,减少虫蛀。当然在家里也好烫,不过哪个人家有这么大的盆呢?二池在头池和大池的中间,温度比头池低比大池高,喜欢水烫点儿的人就在这里洗,不过有二池的澡堂子也不是太多。

大部分人洗澡的池叫大池。大池要比头池大好几倍,它的水温也是靠头池来控制的,平常调得正好。大池和头池的底下是有根管子相连的,平常是用木头慸子慸住了(慸,南通话念di,意“塞”)。假如大池里的水嫌冷了就把慸子一拔,头池里的烫水就流了过来,等大池温度也热得差不多的时候,再把慸子一慸。

澡堂子里跑堂的(伙计)大多是眼尖手快外加嘴甜,服务既周到又热情。假如你是老主顾或者是客气点儿的人又拔(意“给”)了根香烟,那热毛巾是一块接一块地往你手上送,还要不止一遍地帮你从头揩到脚,弄得你反倒过意不去,只好接连儿地说“谢谢”。这些跑堂的还有几样专门的技艺,现在好像已经失传了,给我印象最深的:一个是挤毛巾把儿,一个是抛浴巾。

从前洗澡,客人一出池,池口就有人送上一块热毛巾,这是让你自己揩揩脸的。接着,他再拿一块热毛巾在你的背上一通快擦,擦得是不轻不重,还擦出响声、擦出节奏来,那叫一个“帅意”。这个热毛巾是挤出来的,行话就叫挤毛巾把儿。你不要小看了这个“挤”,绝对不是人人都能“挤”得了的。先要把毛巾一块块地摺齐了、叠平服了,拿几块对摺之后,再一层一层地叠起来,码齐了,就拎住一头,浸到滚烫的汤锅里头。等时候差不多了拎出来,最外头垫块干毛巾一覆、一裹,再放到一块板子上连揿带绞,三下五除二就把水挤掉了,时间非常短,动作非常快。一般能同时挤五六块毛巾,本事好的就挤得多些。毛巾把儿挤好了就整把地放在桌子上,上面用块毛巾遮好。等客人出了池,把盖在上头的毛巾一掀,毛巾把儿一发开,热气腾腾的,嫌烫的还要吹吹凉哩!不要小看了这功夫,劲小的挤不动,怕烫的更加不行。现在扬州、镇江的大多数澡堂子里还有热毛巾,不过都用机器挤的了。

再说说抛浴巾。旧时澡堂子里的浴巾,不像现在摺好了放在沙发上的,而是挂在一根长长的、通了蒸汽的管子上头。客人出了池进了房间,跑堂的就要从管子上抽下两条,一条往你身上一披,等你躺下来之后,再把另一条往你身上一盖。浴巾软绵绵、热乎乎的,加上才洗过澡,浑身觉得轻松得“没魂”。等客人走了以后,跑堂的要来收拾客人躺过的沙发。这时候他拿起浴巾,抓住一头在手上裹个两圈,转来抓住这个圈儿,眼睛连看都不看就朝对过的管子上这么一抛(管子离得近的有两三米,远的有四五米)。只看见浴巾在空中划出了一个漂亮的弧线,前头的圈儿不偏不倚,从管子上头穿了过去又马上自动下落散开,挂在了铁管子上,两头是壁斩壁齐(南通话,意整齐划一),和用手挂上去的是一模一样。整个过程就和有人在遥控操作一样。这种本事虽不能和古人的百步穿杨相提并论,但就格恁(南通话,意这样、这般)既稳又准的成功率,你在欣赏之余还不得不佩服。再看看他们平常厾(南通话,意扔)毛巾,也是离桌子好几米远一厾一个准,架式和NBA投篮手投三分球一样的潇洒。

浴室里分普通、客座、雅座、头等、优等和盆汤六个堂口,各个堂口都有承包头儿,雇多少工人也是承包头儿做主,堂口的耗费也是由他负责和老板结账。那时候没有自来水,池里头的水都是由人一担担挑来的。这些挑水工人最苦,劳动强度大不说,生了病、跌了跟头,老板也是概不负责的。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至三十夜,是要给“双工”的,澡钱要加倍。加的这个钱倒是作为年关辛苦钱发给工人的。不过,到了夏天淡季歇业,工人们就要自谋生活了。

到了民国22年(1933)南通城里有了一个名为“海潮浴室”的澡堂子,之所以称之为“浴室”而不叫“池”,是因为它是利用锅炉蒸汽加热的。这在将近90年之前是很为奇的,现在有些澡堂子还是用这种加热法。到了民国27年(1938),海潮浴室增加了女子浴室。不过那个时候女人家还不习惯到浴室里头洗澡,生意也不是太好。男子浴室也仅够维持。到了抗战时期,浴室的经营就越发清淡,“第一池”“遇仙池”先后关了门。

1956年,南通城里只有8家澡堂子。1963年,人民中路新建了一个女子浴室。20世纪80年代,海潮浴室扩建,又新建了“清泉”和“玉泉”两个浴室。

眼下,街头巷尾和新村里也开着不少的浴室,洗的名堂也是五花八门,就是没有一家有头池的。喜欢烀烀背和烫烫脚的人觉得很不“帅意”,当然也没有热的“毛巾把儿”,也就再也欣赏不到“厾毛巾”“抛浴巾”这些漂亮动作了。

喜欢泡澡的人之间互称“澡友”。大家腰里系着块大浴巾,脸对着脸,胸对着胸,神聊,解闷,舒心,畅神。许多人不惜花大把时间来洗澡,就为了享受一把大池泡澡的舒坦,感受这份独特的“人气”。这大概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吧。

(作者单位: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)

来源:史志通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tgcxw.com/cyzs/1532.html

(5)
上一篇
下一篇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