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人把茶叶从中国带到印度,现在印度茶商把更多的红茶带回来了

解读印度大吉岭茶的来龙去脉

作者像 江南(云阳士子)

第一节

一位印度茶师在昆明某茶室说:“英国人把茶叶从中国带到印度,现在印度茶商把数量更多的红茶带回到中国。”确实,100多年来,大吉岭地区因其降雨量充足、昼夜温差大,高地多雾的气候,特别适合茶叶种植,是印度最具标志性的红茶原产地。这里生长的高山“大吉岭”为红茶中的上品,因芳香独特而驰名世界,被称颂为“红茶中的香槟”,一直是英属印度殖民者皇家贵族的宠儿。“我对中国买家说,我们把你们的茶带回来给你们了。”那位印度茶师继续说。

印度人对自己的茶充满了自豪感。他们认为英国公司并没有挖掘出大吉岭茶的价值,各种英式“拼配茶”不过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已。真正的大吉岭茶,不仅价高,而且很难得。印度茶师说的没错,但或许有朋友并不一定知道,具有高贵身价,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大吉岭茶的前身,是中国福建武夷山桐木村的“正山小种茶”。也就是说,大吉岭小种红茶的祖宗母茶,是被誉为全世界第一款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。那么,大吉岭茶又是如何从中国的武夷山千里迢迢来到喜马拉雅山南麓,并扎根吐茗,创造出新风格的口味的呢?为了寻根究底,怀着对“正山小种茶”迁徙故事来龙去脉的渴望,就让我们一起,奔向传奇故事发生的目的地大吉岭茶园,去重温那段神奇历史的精彩。

在茶文化历史上,每一款茶的诞生,以及成为名茶的过程,都蕴藏着许多传奇的故事。就如同一出脱胎换骨的表演,只有将大幕拉起,各种扮相的历史角色纷纷粉墨登场的那一刻,真正的剧情才会彻底亮相。

17世纪至18世纪,茶叶之路,除海路,还有两条陆路。一条是草原之路,往西北去,经由蒙古到俄罗斯。这条路,南起福建,由晋商转运,由茶商将武夷山茶叶加工成茶砖,水运至汉口,经洛阳,过黄河,越沙漠,在驼运到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,然后运往俄罗斯及北欧各国。还有一条是高原之路,有滇藏、川藏、青藏三条线,经南亚、中亚、西亚抵达欧洲。不过,当时的茶叶贸易还是以海路为主,先是葡萄牙、西班牙人从海外来,接着是荷兰人。葡萄牙,是荷兰人率先发现了中国茶的商业价值,大举贩运中国茶至欧洲。一口中国茶,居然打通了全球经济的“任督二脉”,喝通了全世界。

17世纪,中国茶叶的出口已超瓷器和丝绸,也是有史以来最先在伦敦做广告的商品。大清朝虽然闭关锁国,但中国茶叶却参与到的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种。在英国国家肖像馆,历史的画面,尘封着时光密码,带着呼吸声,悄然醒来。1662年,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王查理二世,在她的陪嫁物品中,不仅有中国红茶,还有中国瓷器茶具。她在英国宫廷,向英国王室和贵族展示了茶文化的风雅,中国红茶与西方的第一次相遇,就这样带着绝妙的口感和时间,揭开了英国与中国的联系。由此掀起的“中国风”,不仅席卷英伦,还风靡世界。

喝茶改变了世界。喝茶喝出了一个新的全球化的经济格局,还喝出了一种新文化。那时中国是全世界唯一能出口茶叶的国家。于是有个名叫奥斯贝克的瑞典人,于1751年来中国旅行时,一直琢磨着如何将真正的中国茶树带到欧洲去。瑞典人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在广州买到了一株茶树,正当一行人在返程的轮船上欢呼雀跃时,却不慎将这株最具商业价值的植物掉到了海里。要说喝茶,最有名的当然还是英式下午茶。英国街头民谣这样唱道:“当时钟敲响四下,世上一切瞬间为茶而停了。”

不过也正因为喝茶,英国人也喝出了尴尬,对外喝丢了新大陆,对内喝出了贸易逆差。18世纪,英国派出马戛尔尼到中国来,想改变一下茶叶交易的局面。而负责接待他的,就是后来被美国人评为“世界首富”的和珅。

19世纪初,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前往锡金订立条约,当走到大吉岭时,立即被这里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所吸引。大吉岭之前为锡金领土,英国殖民者便强行从锡金手上租借该地区,开辟成英国贵族避暑地,并逐步发展成英国在锡金建立的独立行政机构。在殖民时代,每到夏季,喷薄燃烧的太阳下是不间断的喧闹声、垃圾、灰尘。统治印度的英国贵族,军人和官员们,难以承受孟加拉高温天气带来的痛苦,都想从德里跑到他们建造在喜马拉雅山麓的避暑地度假。而在这些避暑胜地中,大吉岭一直是英国贵族的首选地。

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“大吉岭”,历史上最早属于西藏的“多吉岭”。大吉岭地名由二个藏语词“霹雳”和“地方”合并而成,含喇嘛教“雷神”之义,故有“打雷地方”的称谓,翻译又名“金刚之洲”。大吉岭区的首府,位于锡瓦利克山脉,即外喜马拉雅山南麓低矮的山脉避风山坡上,海拔为2134米,夏季凉爽宜人,气候温和,降水丰沛,植被茂盛,景色宜人,是低纬度地区天然的避暑胜地。

随着英国人到大吉岭休闲避暑人数不断增多,蛮横的英国军队直接使用武力将大吉岭并入了英属印度,从此大吉岭被纳入印度的版图,成为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镇。在英国人的规划下,大吉岭成为了英属印度框架下享有高度自治权的高山小镇。当时大吉岭的主要居民是英国人,后来印度本地的精英分子,土邦王公也逐步被允许到大吉岭生活居住。随着大吉岭建设的发展,英国殖民者逐渐又同意来自相临国家的孟加拉人和廓尔客人、尼泊尔人、西藏人、流放的中国人在距离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边界只有几公里远地方落脚。此后,更多外地人和偷渡客纷纷迁徙前往这里讨生活。就连政治活动家康有为躲避清政府追捕,也逃至该地避难,他的《大同书》就是在这里构思写成的。

那时候,大吉岭只是一个旅游避暑胜地,除了有很小的边贸市场和服务业外,并没有像样的产业,主要物资运输都由藏族马帮来完成。直到阿美士德1823年接替因财政丑闻而离职的哈斯丁斯侯爵,就任印度总督之后,大吉岭才有了新的变化。阿美士德曾在1816年到过中国商讨过通商事宜,因在礼节上出现分歧,结果使团未能谒见嘉庆帝。但他的使团在中国旅行途中,除搜集军事情报外,还尽可能把中国的动植物、地质景观、农牧业生产,甚至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。所以阿美士德对中国茶叶原产地的情况和自然环境气候都有所了解。

在英缅战争期间,当他来到大吉岭避暑时,一眼就相中了这块降水充沛,日照充足,雾气缭绕,特别适合茶叶种植的土地。他突然来了灵感,认为在这里引种中国茶叶,也许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。其实,阿美士德总督心知肚明,鸦片战争前,英国每年都要从清朝进口大量茶叶,因此贸易逆差不断扩大。就在他出任印度总督之前,为了解决贸易逆差,他不仅派人到中国四处去收集好茶种,而且还在印度多地选址试种中国茶叶的基地。遗憾的是,直到1828年阿美士德伯爵卸任,也没有人重视大吉岭这块种植茶叶的风水宝地,甚至当阿美士德伯爵1857年在自己肯特郡庄园宅第逝世,他所寄予厚望的中国茶树苗,在印度其它地区的试种中,全部都以失败告终。好在想引种中国茶到印度栽种的人,并不仅仅阿美士德总督一人。(未完待续)

——江南(云阳士子)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tgcxw.com/cyzx/10928.html

(5)
上一篇
下一篇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